木黑网 > 杂谈 > 正文

​为了兄弟是什么(为了 兄弟)

2025-06-27 02:43 来源:木黑网 点击:

为了兄弟是什么(为了 兄弟)

1911年,毛主席想要当兵,可是湖南革命新军的招兵处却告诉他:若想当兵,一定要找个人做担保。

可是,毛主席那时只是个穷学生,到哪里去找担保人呢?

毛主席和他们据理力争,招兵处被说的哑口无言,却怎么都不同意毛主席当兵。

正当毛主席一筹莫展之时,旁边却有两个人,大声说道:

“我们来为他担保!”

这两个人就是

朱其升和彭友胜

,在两人的担保下,毛主席成为了新兵。

三人在军营中的关系非常好,甚至结为了异性兄弟,多年以后,

毛主席当上了国家主席,朱其升成为了打铁匠,而彭友胜成为了贫农。

那么,三人的命运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三人今后还有什么联系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命运不同的三兄弟。

三人军营初相识

彭友胜

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884年,家中世代务农。

彭友胜曾经读过半年的私塾,便因为家中贫穷,而无法继续念书。

他帮助家中干了几年农活,长大后,又外出打工,却仍旧填不饱肚子。

1907年

,彭友胜听说了征兵的消息,便立刻报名当上了一名

清兵

当兵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而且还有战死的风险,却能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这便是他当兵的最初想法。

彭友胜因为比较努力,所以渐渐地被提拔为副班长,也就是这时候,他遇到了朱其升。

朱其升出生于1891年

,家中没有田地,只有一片果树,平日里父母靠

水果维持生计。

他的家里有四个孩子,经常忍饥挨饿,朱其升年仅

12岁便在铁匠铺当学徒

学了三年,朱其升便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打铁和修理铁件的基本操作。

即便朱其升起早贪黑地干活,业务能力也还不错,

可是老板就是不给他发工资

,每顿饭还限量。

那时候,朱其升正在长身体,饿得实在受不了,便去偷老板的米饭来吃。

可是,当时米饭是个珍贵的吃食,而老板又是个抠搜的人,很快便发现米袋子少了,并且将他抓住了现行。

老板将他臭骂了一顿,说他是

“喂不饱的猪”

,并将他赶出了门。

当时,湖南正在闹水灾,失去了工作的朱其升暂时找不到新的工作,想要开个铁匠铺,又没有本钱。

机缘巧合之下,便看到了招兵启事,他长得人高马大的,正好符合当时的招兵条件,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新兵。

朱其升终于能够吃饱饭了,他凭借着打铁修伞等本领,在部队混得也很好,同时,他还和自己的副班长彭友胜成为了至交好友。

1911年的一天,朱其升和彭友胜刚从外面回来,便看到门口吵吵嚷嚷的,仔细一听,原来是个穷学生因为当兵一事和招兵的人起了争执。

本来,这支军队隶属于清兵,但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这支军队也改名为

湖南革命新军

当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革命,想要报名参军,湖南革命新军也相应地提高了招收标准,从原本的只要身高等外形条件合格就行,

增加了还要有担保人为其担保这个条件。

朱其升和彭友胜看着这个学生长得气宇轩昂,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对他颇有好感,便帮这个学生担保了一次。

这个学生就是毛主席

,在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的一个颇为富裕的农民家庭中。

毛主席从小就酷爱读书,可是父亲却只让毛主席读了两年书,希望他能够算账就可以了,认为书读多了,也是浪费时间。

毛主席只好白天的时候跟着父亲在地里干活,晚上趁着父亲休息的时候,便拿起自己喜爱的书籍来读。

等到15岁时,毛主席非常想去东山小学读书,可是父亲不允许他的离开,因为他走了,家里又少了一个劳动力。

毛主席向邻居借了雇佣一年长工的钱,递给父亲后,便不告而别离开了家。

随后,作为穷学生的毛主席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慢慢地将钱还给了邻居。

辛亥革命爆发后,一腔热血的毛主席想要参加正规军,便出现在了这里。

三人离开了招兵处后,毛主席对两人表示了感谢,并且自我介绍道

:“我是毛润之。”

朱其升和彭友胜两人点了点头,也做了自我介绍。

朱其升对刚刚毛主席那样激动的情绪有些不解,好奇地问道:

“你为什么非要参军?”

毛主席挺直了胸膛说道:

“自然是为了救国救民。”

朱其升和彭友胜二人被毛主席的志向所感动,并且有些惭愧:当初自己想当兵,竟然只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三人分道扬镳

朱其升和彭友胜二人在军队中对毛主席非常照顾,发现毛主席的行李中

只有两箱书

,而毛主席没有衣服可以换着穿时,两人便将自己的新衣服给毛主席穿。

天冷的时候,朱其升发现毛主席没有毛毯,还会让毛主席到自己这里睡,两人盖一条床被睡觉。

彭友胜发现毛主席每个月7个大洋的津贴全都用来买书了,便经常找借口请他和朱其升吃饭,帮助他改善伙食。

朱其升教导毛主席基本的枪支射击知识,帮助他修理枪支。

毛主席因为有文化,经常给二人讲历史上有趣的故事,以及当今的时局变化,朱其升和彭友胜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也学到了好多知识。

有一次,毛主席正好讲到《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那一节,朱其升突然说道:

“我们正好也是三个人,要不我们也效仿古人结拜如何?”

彭友胜和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三人随即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结拜了。

三人中,彭友胜最为年长,是大哥,朱其升比毛主席大两岁,是二哥,而毛主席最小,是三弟。

军营中也会时常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三人经常互相帮助。

比如有一次,毛主席撞见了一个兵痞子正在欺负良家妇女,便阻止了他,并且义正言辞地说了他几句。

兵痞子看着自己看中的女人跑了,便对毛主席发起脾气来,骂他是个“挑不动水的白面书生”,还仗着自己个子较高,身材魁梧,想要揍毛主席。

幸好朱其升和彭友胜正好路过,及时阻止了这场恶斗,这个兵痞子被身为副班长的彭友胜教训了一顿,再也不敢打坏主意了。

一次行军路上,毛主席因为爬山的时候耗尽了体力,而渐渐跟不上队伍的脚步,朱其升就在毛主席的后面推着他前进,还帮毛主席拿着背包。

毛主席害怕连累朱其升一起掉队,就让他先走,可是朱其升却摇了摇头,说道:

“既然是兄弟,就要有难同当!”

1912年4月,随着袁世凯与孙中山商定了协议,毛主席三人所在的革命军也解散了,三人就此分别。

三人要走的路也是不同的,毛主席打算继续读书,增长见识,彭友胜打算去南方当兵,朱其升却打算利用这些年当兵攒下的钱,回家开个铁匠铺子。

临走之前,三人还吃了一顿饭,彭友胜特地要了毛主席最爱的红烧肉,毛主席对此非常感动,眼中还闪烁着泪光。

三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别数年,再次收到对方的消息,身份竟然相差那么大。

多年后再次相见

自分别后,彭友胜在国民党里当兵,1926年,听说毛主席来广州了,连忙收拾了一下自己,前去找毛主席叙旧。

毛主席听见了卫兵来报,非常惊喜,连忙跑出了大门。

两人互相紧紧地握着手,问候对方的近况以及家里的状况。

听说彭友胜家人一切安好,毛主席点了点头,诚恳地邀请彭友胜来共产党发展,兄弟一起搞事业。

可是,彭友胜却拒绝了,他表示,如今部队比较稳定,还不想改变现状。

没成想,几年后,彭友胜却因为看透了国民党的本质,对国民党彻底失望,所以辞去了副连长一职,回家乡务农了。

新中国成立后,彭友胜发现自家的结义兄弟竟然成为了国家主席,一时激动,和旁边的朋友聊道:

“他曾经是我手下的兵,我们俩的关系非常好。”

朋友有些疑惑地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你当初没有跟着他闹革命呢?”

彭友胜回忆往昔,很多事情都和朋友说不清,只能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那时候哪能料到后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1951年,彭友胜已经被化为贫农,生活得很不如意,他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一是表达对他的思念,二是希望让他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帮自己找份工作。

于是,彭友胜请村子中最有文化的老先生帮忙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心中既述说了自己的近况,又表达了自己的思念。

可是,这封信寄出去后,却将近一个月都没有消息传回来,这让本来充满期待的彭友胜有些沮丧,他的妻子也劝说他:

“不要难过了,毛主席很忙的,哪有时间搭理你啊?”

就在彭友胜逐渐丧失希望后,却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信中客气地建议,让彭友胜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寻求帮助。

彭友胜动身来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每天被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可是他却有些不习惯,他向湖南政府副主席表示,自己只想要找一份工作。

但是,统战部考虑到彭友胜年纪较大了,便没有为他安排工作,但是考虑到他的生活状况,政府每个月给他发放30元钱,用作生活补贴。

67岁的彭友胜回到了家中,心中对毛主席充满了感激之情,正好家里是以种茶为生,便和妻子每年将家中的上好茶叶邮寄给毛主席。

毛主席喜欢喝茶,每次收到了茶叶,都会给彭友胜寄来一封回信。

两人长期来往,这茶叶一送就是18年,两人的交情也一直未断。

话说到二哥朱其升,回到了农村后,害怕自己曾经去当兵一事为自己惹祸,一直未曾对别人说起自己的经历,只是告诉乡亲们,自己这些年是外出打工做铁匠了。

1950年,朱其升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了毛主席的相片,发现这人长得竟然跟自家的三弟一模一样。

毛主席的样子也比较好认,下巴上的痣就很特别。

朱其升回家后,将这件稀奇事和妻子分享,同时告诉妻子:

不要对外瞎说。

可是,这件事情还是渐渐地流传到了村子里。

村中的人们都不相信朱其升竟然和毛主席是军营中的兄弟,关系还很好,于是,总是当面背后地嘲笑他。

这些令朱其升感到非常困扰,正好有一个教书先生相信他,并表示,愿意帮他写信给毛主席。

朱其升将教书先生帮自己写的信寄给了毛主席,想着联络一下感情,同时证明自己和毛主席真的有交情。

可是,朱其升寄了6次,却都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就在村子中众人对他冷嘲热讽之时,他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的心中也亲切地称呼他为“兄弟”,他高兴得拿着信给嘲笑他的人看,都将信的内容给背下来了,这下子,大家终于相信他说的话了。

其实,朱其升不止收到了回信,还在信封中找到了200元钱。

1952年,朱其升用这笔钱买了火车票,专门来到北京探望毛主席。

毛主席一听说朱其升来了,高兴得不行,拉着他的手一直笑,并要他还是像以往一样,称呼自己为“润之”。

毛主席请朱其升吃饭,朱其升看着那道红烧肉,笑着说道:

“你还是喜欢吃这道菜!”

毛主席将彭友胜的经历和近况告诉了朱其升,二人感慨当初三人的结拜,好似还在昨日。

两人聊了很多这些年的经历,以及如今的社会发展,毛主席非常关心农村的具体现状,问了好些问题。

朱其升在这里呆了几天,参观了好几个北京的景点,在朱其升临走之前,毛主席又拿出自己的500元稿费,交给了朱其升。

朱其升离开后,便用毛主席给自己的那笔钱,新建了一个雨伞厂,很多没有工作的流浪者,都可以在这里打工谋生。

后来,朱其升又和毛主席相聚了几次,可惜在1956年,因为胃癌而早早地离世了。

彭友胜、朱其升和毛主席三人,年少时是互相照料的兄弟,一别多年,晚年还能成为时常联系的老朋友,也是人生的幸事。